首页/ 林业新闻 / 地方动态 / 正文

我市2016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63.9万亩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01-16 11:54

1月10日,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绿化秦东大地,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情况。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全市以交通道路、河流沿岸、城镇村庄、荒山荒沟为重点,全民参与,全面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累计完成造林绿化63.9万亩,其中春季完成41.2万亩,秋季完成22.7万亩。

2016年,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决定在全市开展“绿化秦东大地 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绿化荒山荒地,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全市计划每年造林绿化50万亩,三年共完成150万亩。重点组织实施交通道路绿色长廊、城市绿色生态园林、生态乡村等十大建设工程,建成乔灌花草搭配、自然景观优美的生态防护景观体系,形成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密度的城乡一体绿化新格局,实现南北山地森林化、南北台塬绿色化、中部平原园林化,森林覆盖率由25.5%提高到28.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5平方米。

交通道路林带建设如火如荼。按照等级道路营建宽幅林带、乡村道路单行绿化的建设标准,开展了已绿化路段的完善提升,加快了未绿化路段的绿化。先后组织实施了西潼西禹,渭蒲渭玉高速公路,310、108、106等国省道路,郑西大西高速铁路及大规模的县乡村道路绿化,绿化里程3456公里,折合面积4万亩。

河流沿岸成“生态走廊”。按照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结合沿岸水土流失治理、河岸防护、观光旅游,采用沿岸营建防护林,沿线建设湿地公园的模式,开展了渭河河堤防护林带补植,黄河、洛河防护景观林带建设以及罗敷河、赤水河等支流绿化。实施了富平石川河、大荔朝邑、卤阳湖、临渭湭河、合阳徐水河等国家湿地公园植被恢复,新建黄渭洛三河沿岸生态防护林5.6万亩。

城镇村庄绿化成景区。以创建关中最适宜人居绿色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营造环城环镇环村林带,建设绿地广场,构建街镇村道绿化景观的方式,组织实施了中心城市和县城城区、镇办村庄、工矿园区、旅游景区绿化,新增城乡人居地绿地8.1万亩。

荒山荒沟荒沙绿化换新装。以流域为单元,采取人工造林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在秦岭北麓、黄龙——乔山余脉、南北台塬陡坡地营建侧柏、油松、刺槐等生态林,平缓坡面营造核桃、花椒、红枣等干杂果经济林和苹果、酥梨等水果林,沙苑地区营建刺槐、杨树、红枣等防风固沙林,完成荒山荒沟荒沙绿化43万亩。

农田防护林网集中连片。按照宜栽区必栽,不足区补栽的原则,以路渠、堤坝为骨架,采用带、行、片、块结合、农林间作的方式,选用杨、桐等冠大干高的乡土树种,华阴、合阳、华州、澄城、富平等地集中连片打造方田林网,全市新建农田林网3.2万亩。各地把农村造林与城市绿化相结合,把荒山造林与河道、道路等绿化相结合,把林地绿化与清理其他可绿化空间相结合,突出重点,通过大会战、建基地等形式集中开展绿化行动,整段路整块田营建片林、林带、林网,整条沟整面坡连续推进荒山荒沟荒坡绿化,涌现出了合阳县12公里长,500米宽,8300亩的环城林带,华州区郑西高速铁路,西潼高速公路长48公里宽100米的宽幅林带,大荔县洛河北堤坝700亩的景观防护林带,华阴市2400亩的方格农田防护林网,潼关万亩禁沟绿化等一大批生态治理工程。

示范工程亮点纷呈。各地普遍采用招投标办法,实行专业公司栽植,技术人员全程监理指导,严把质量关。苗木大都选用规格较大的乡土树种和景观树种,配置模式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常绿落叶相搭配,栽植普遍做到挖大坑、浇大水,树端行直、规范整齐,强化后期抚育管护措施,落实责任,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集中打造了富平石川河湿地公园、临渭关中环线、澄城永成现代农业园区、蒲城城南中心广场、白水南大门绿化等一大批标准高、效果好的亮点工程,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绿化水平的提升。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化秦东大地 建设美丽家园”三年绿化行动动员会后,各地立即行动,层层传导压力,制定绿化方案,明确奖惩措施,安排专项资金,通过下发文件和召开动员会、观摩会、推进会、专题会等多种形式,部署推动造林绿化。普遍成立由两办督查室牵头的督查组,开展明察暗访、专项督查,公开通报、严格问责。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主管领导深入一线,协调督促。各级人大、政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现地,督查指导工作,强力推进造林绿化。各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作用,开辟专栏、开办专题、刊播公益广告,广泛宣传动员,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广大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大力营建“三八林”“青年林”“党员示范林”。许多市民、商界人士还自愿认领认建树木绿地,呈现出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植树造林的可喜局面。据统计,2016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314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