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林业新闻 / 地方动态 / 正文

饲养管理认证助力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24 15:02
  森林公园 图片来源:金孔雀旅游集团

  标准测试现场 胡延杰摄

  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繁育中心森林认证利益方座谈会   图片来源:CFCC信息中心

  东北虎林园调研 胡延杰摄

  世界大象日 图片来源:金孔雀旅游集团


科学证明,人工繁育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及规范野生动物利用的重要手段。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开展人工繁育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确保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来源合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圈养种群与同类野外种群进行区分化保护和管理,采取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既符合国际公约也与多数国家通行做法一致。

可是,人工繁育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就我国而言,人工繁育数量大,涉及部门多,仅靠政府行政手段加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业的监管,需投入大量的行政资源和成本。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加强人工繁育的管理和规范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尤为迫切。

我国首次提出森林认证新领域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是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拓展,是由我国首次提出的森林认证新领域,旨在科学指导和规范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的饲养管理,建立可持续饲养管理体系,可作为现行监管体系的辅助手段强化对野生动物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启动于2001年,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产品市场准入、提升林农和林产品加工企业经济收益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森林认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认证类型也日趋多样化。

目前,我国森林认证涵盖了森林经营认证、产销监管链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竹林经营认证、碳服务/碳中和认证、人工林经营认证、森林生态环境服务认证(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生产经营性珍贵濒危物种认证等领域。根据发展需要,认证范围还将扩大到森林防火认证、花卉认证及草原认证等更多领域。目前已获得认证的企业和单位百余家,覆盖19个省(区、市)。

就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而言,它是通过规范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过程的监管,使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之所以科学,是由于其特有的运行机制。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体系主要包括标准和认证两大部分。早在201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中国森林认证生产经营性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饲养管理》(LY/T2279-2014),详细规定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饲养管理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饲养投入品、饲养繁育、动物健康、动物处死与产品获得等方面。201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中国森林认证生产经营性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审核导则》(LY/T2601-2016),为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他相关利益方进行内部审核或符合性确认提供了依据。2018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发布《中国森林认证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操作指南》(LY/T2999-2018),为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和实施可持续饲养管理体系、为相关利益方确认饲养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及认证机构的审核评估提供具体和详细的指导。

这些涉及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技术规范是中国森林认证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现行的法律法规,涉及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安全,详细描述了饲养管理体系各方面的要求及标准,为审核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可持续原则提供了有效的审核及判定依据。

简而言之,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科学合法,是第三方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审核和评定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是否规范或合格的认证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机制创新,对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行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优势明显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作为我国首次提出的森林认证新领域,有哪些突出优势或者比较优势呢?

其一,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是落实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形式。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标准文件对野生动物饲养涉及的9个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规定和说明,并把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际公约等全面汇总,以附录的形式列入标准。通过第三方认证,能够准确评估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单位的各项操作是否合法和合规,有效地解决和发现饲养管理过程中的不当操作,甚至对某些不法行为起到威慑和控制作用。因此,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体系适用于评估审核繁育经营单位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自身经营规范的要求,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二,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顺应了国家行政审批改革政策。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借助第三方认证机构,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进行审核和评估,顺应了国家行政审批改革政策。第三方认证机构独立于饲养管理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认证人员多为本领域专家组成,其评估和审核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认证程序规范严格并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明确责任,有助于减轻主管部门工作压力,降低工作风险及行政成本,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及社会满意程度等。

其三,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确保饲养管理能实现全程追溯。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可实现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全程追溯,如被认证单位机构、饲养活动、种源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按标准建立体系,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等,均可在认证过程中得到全面查证。事实上,可追溯性本身即为森林认证的重要原则之一,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体系专门针对人工饲养动物及其制品、饲料等添加物及人工繁殖所使用的精液或者胚胎等进行严格的可追溯性管理,全面确保了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的全程追溯。

其四,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有助于实现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旨在指导和帮助生产经营单位树立可持续经营意识,建立可持续的饲养管理体系,提高饲养单位的饲养管理水平,降低饲养管理风险和生产安全事故,使得饲养单位逐步实现精准饲养与管理,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饲养管理体系,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目前,海口泓盛达农业养殖有限公司、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繁育中心、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管理处、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双版纳原始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海南乐天农业养殖有限公司、西双版纳野象谷有限公司、北京中科灵瑞生物公司及济南野生动物世界9家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获得了中国森林认证证书,其饲养管理体系符合《中国森林认证生产经营性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饲养管理》(LY/T2279-2014)的相关要求,在行业内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大影响锁定认证工作成效

众所周知,不论任何行业,新兴事物的广泛推行,都是一场产业革命。在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实践中,一些经营单位也发现了亟须整改的常见问题,如“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内部规章”“野生动物饲养繁育各个环节的记录凭证部分缺失,无法进行追溯管理”等,均已在认证标准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得到了有效纠正,从而提升了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环境影响、经济影响。

社会知名度、满意度显著提升。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可确保生产经营单位饲养的野生动物都来自可追溯且可持续的饲养管理体系,帮助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树立现代化经营理念,建立品牌,加大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同时,通过开展野生动物认证,依靠第三方认证机构可以对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科学专业的评估和审核,明确企业责任,减轻相关管理部门的行政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满意度。

经营单位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对野生动物饲养繁育基础建设、园区布局、笼舍设计及围护设施等均有详细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依照认证标准和指南对园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完善,园内动物饲料储存和加工厂的环境、无害化处理设施、卫生医疗设施及其他设施(饲料粉碎、加工、调制等)均可按照标准进行改进。同时,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能够促进各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重视,进而提升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动物谱系完善及动物福利等工作的落实,切实推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进展。

经营单位的经济收入稳步提升。高水平的管理能够直接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产品成果,推动野生动物产品深加工开发,增加野生动物及其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加竞争优势,树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增加软实力,直接或者间接增加企业收入。同时,通过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表明动物资源来自可持续经营管理的体系,增加社会认可度,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形成既能扩大动物种群又能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局面。此外,随着经营单位环境的提升,游客量随之增加,会带来更多经济收入。

因此,我国急需开展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以改进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模式,向主管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认证评估报告,向社会大众呈现规范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野生动物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目前开展的认证实践来看,为更好地开展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还需要推进4项工作。

一是推动主管部门采信认证结果。建议政府出台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对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结果的认可和采信,并纳入相关的管理政策法规之中。只有相关主管部门认可了认证结果,才能有效推动认证进程,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认证积极性,让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充分体验到认证带来的好处,真正发挥认证的作用和功能。

二是加强宣传和推广。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宣传。针对不同利益方,可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如让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了解野生动物可持续饲养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性,使其主动寻求认证;让林业主管部门了解如何把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有效纳入到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并充分发挥作用,使其作为现行管理机制的有效辅助工具;让社会大众了解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和认证的意义,促使其认可通过认证的单位及来自认证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三是加强技术支持。建议政府及和科研单位加大对该认证类型的研究力度和资金支持,如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如编写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指导教材,开设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的培训课程等。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建议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国内外相关领域认证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开展对认证机构和野生动物生产经营单位的培训和咨询,以提升认证管理部门完善野生动物饲养管理认证体系和制定相关制度的能力建设,认证机构开展认证评估的能力建设,生产经营单位为满足认证标准要求所需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