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铸梦 绿绣陕西
卫星遥感的影像历历在目,一抹浅浅深深的养眼绿色刷新了整个陕西版图,喷薄的葱茏绿意由南向北处处芬芳……
由黄变绿,绿染陕西。
这变化,有目共睹。这美好,来之不易。
沿着时间的轨迹,丈量“十三五”陕西林业生态空间治理的铿锵步伐,一路蹄疾步稳、勇毅笃行。顶层方略的强力推动、基层实践的探索创新、全省林业部门的苦干实干,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实践,展现出陕西省林业系统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如今,一帧帧山清水秀的生态绿意空间画卷已铺展开来。
国土增绿领跑全国
数据最有说服力,从2000-2018年中国陆地植被指数变化百分率的空间分布图看,2000-2018年,陕西植被指数变化百分率平均为17.9%,为全国增绿平均值的2倍。指数的跃升,浓缩了陕西多年来生态巨变的澎湃历程。
从全省累计营造林3694.5万亩,到森林覆盖率增加为45%以上。从9170万亩的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到860万亩的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国土增绿的步伐随处可见。
陕西成为全国唯一“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陕西延安以北实现了由“黄”变“绿”的绿色革命。
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
榆林绿、延安绿、关中绿、秦巴绿……构成了全域绿色的陕西。
一切表明,陕西国土增绿成就领跑全国。
生物多样性保护步入前列
近年来,陕西高位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深化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切实提升濒危物种保护拯救水平,在种群与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数量达到32只,成为全国第三大大熊猫繁育基地。朱鹮保护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种群数量由1981年陕西发现时的7只,扩展到全球的5000余只。朱鹮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呈现出以秦岭为中心,从洋县扩展到秦岭、从长江流域扩展到黄河流域、从陕西扩展到全国、从中国扩展到东亚的趋势。
让人惊喜与自豪的成果接连不断涌现。“秦岭四宝”成为第十四届全运会吉祥物。延安子午岭发现了国内最大的豹群。以“秦岭双娇”红豆杉、珙桐为代表的野生植物保护力度加大。秦岭国家植物园开园,成为全球面积最大、最具自然特征的植物园。新增自然保护地23处761.7万亩,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达271处4012.7万亩,重要栖息地、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基本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秦岭生态保护模式持续进阶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努力将秦岭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近年来,陕西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履行秦岭保护职责,特别是扎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修订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秦岭生态核心部分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大熊猫栖息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为设立秦岭国家公园取得了试点经验。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秦岭经历“片区保护、全面修复、整体保护、高质量保护、顶格保护”5个阶段,探索形成山脉生态保护“秦岭模式”,具有全球示范意义。
绿水青山“浇灌”金山银山
春华秋实,核桃丰收,花椒飘香,产销两旺……伴随着一幅幅生态脱贫画卷的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在生态脱贫举措的助力下正逐步变为现实。结合生态空间治理,陕西向贫困地区倾斜投资150亿元,采取八大措施,即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生态空间治理、选聘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落实公益林生态补偿、发展生态富民经济、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生态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展驻村联户帮扶精准扶贫,惠及贫困人口73.11万户238.61万人,人均年收入1200元。各种措施下,“林产四宝”核桃、花椒、冬枣、麝香发展旺盛,实现了面积、产量、产值“齐增长”,涌现出“巨鹰红枣”“大荔冬枣”“商洛核桃”等一批陕西知名林产品牌。商洛核桃、大荔冬枣、韩城花椒产地被国家林草局等九部委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目前,全省特色经济林总面积达2354万亩,总产量165.46万吨,总产值217.87亿元。其中,核桃总面积达1211.86万亩,成为陕西第一大果。花椒总面积达298.45万亩,居全国第二,产量8.28万吨,居全国第一,产值达69.33亿元。林麝人工圈养种群从1.5万余只发展到2.6万余只,养殖公司从31家发展到85家,年产麝香130余公斤,养殖数量和麝香产量占全国70%以上,产值4000余万元。
陕西生态空间绿起来、林区群众富起来的双赢之路是陕西林草高质量发展的见证。陕西生态脱贫经验成为全国生态脱贫会议交流经验得以推广。
生态安全构筑新防线
生态空间绿意正浓,安全保障箭在弦上。陕西全力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构筑起生态安全新防线。
修订实施了《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推进封山禁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定实施了《陕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道路检疫封锁机制,建成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查站409个,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6‰以内。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311个,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
扎实开展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等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
创新发展激活全新动力
创新产生活力,创新激发动力。一个个创新行动,勾勒出陕西林业以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加速推进。省直林业局在促进自然保护地体系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国有林场回归公益属性,实现“因养林而养人”。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补偿公益林生态效益46.49亿元,81%的公益林纳入森林保险。
创新投融资机制,全面启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创新森林资源智慧监测和数字管理平台,生态空间监测向“天空地”一体化迈进。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组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创建生态卫士学院、大秦岭研究院,搭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等。
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从50%提高到60%,科技贡献率从33.8%提高到43%。
辉煌“十三五”,陕西林业系统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绘就了一道道亮丽风景。走向未来,将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进军深绿色跑出“加速度”
向深绿色进军,开启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新征程,是时代担当,也是神圣使命。陕西林业“十四五”生态空间治理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聚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总目标,初步勾勒出生态空间治理战略“三步走”愿景,建设山清水秀的陕西。
第一步,“十四五”期间,全省版图总体实现“由黄变绿”基础上,扎实推动北绿南美、全省整体“向深绿色迈进”,绿水青山指数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森林城市全覆盖,建成高质量“绿色陕西”。
第二步,从2026年到2035年,推进“由绿而美”转变,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陕西”,实现三秦大地山青、天蓝、地绿、水净、景美。
第三步,从2036年至2050年,持续推进“由绿而美”进程,建成高质量“山清水秀的陕西”,实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陕西“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布局林地、草地、湿地、荒地沙地、自然景观地“五大阵地”,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服务、生态富民、生态安全“六条战线”,不断夯实智能、人文、资金、法治、组织“五项保障”,扎实开展生态空间治理重大行动,持续实施生态空间治理重点工程,加快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建设美丽陕西转化为实际行动,建设生态绿军,当好生态卫士,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生态空间治理新篇章。
谋划整体布局——
构建“一山、两河、四区、五带”生态空间治理新格局。“一山”指秦岭。“两河”指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四区”指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关中平原生态协同发展区、秦巴水源涵养区。“五带”指白于山区生态修复带、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关中北山绿色重建带、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带、汉江两岸生态经济走廊带。
推进重大行动——
制定《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编制《陕西省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3个“治理十大行动”与1个“创新十大行动”,将耦合成生态空间治理陕西特色“3+1”综合方案。
实施十大工程——
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扩大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切实加强天然林及原生植被保护,开展退化林分修复,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全面保护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植物,强化极小种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候鸟迁徙路线保护,严防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
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结合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对秦岭北麓、关中北山、白于山区、毛乌素沙地等重点区域实施精准造林,增加林草植被覆盖,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防护功能。
沿黄河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通过沿线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堤岸防护林恢复提升等工程措施,显著改善沿黄河防护林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逐步建立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沿黄河防护林体系。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片区勘界立标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秦岭国家公园设立工作。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小种群保护抢救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草原保护恢复工程。建立完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等体系,探索小微湿地建设模式。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草原资源监测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建立完善草原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增强草原生态功能。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工程。在全省规划的53个国家储备林基地县(市、区),着力培育储备乡土树种,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努力营造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建成一批集约化经营、高标准管理的储备林基地。
乡村振兴和生态富民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和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森林旅游、林麝产业等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陕西林产品牌,加快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和产业聚集地建设。
“生态云”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平台共建、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安全高效”的生态空间管理体系,努力实现生态空间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全面提升全省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理论研究,创新生态空间管理机制,探索生态空间治理模式,拓展生态空间投融资渠道,加大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疫源疫病防控力度,开展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良种基地等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空间监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空间治理体系。
新时代林业人“奉绿水青山之命,举生态空间之治,圆山清水秀之梦”,是秦岭生态卫士、黄河生态卫士、长江生态卫士,是奋战在生态空间上的生态绿军。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恳切勉励,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总要求,在“五大阵地”上主攻“生态加法”,在“六条战线”上按下“快进键”,在进军深绿色道路上跑出“加速度”,为美丽陕西贡献林业力量,为美丽中国贡献陕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