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林业产业 / 特色产业 / 正文

“三北”工程探索绿富同兴新路径

“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启动以来,各地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的发展道路,绘就更新更美的生态画卷。

光伏治沙发电两不误

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建设,是我国防沙治沙探索出的最新模式,在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光伏板对阳光直射的阻隔营造出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对于荒漠化治理产生正向作用,达到治沙发电两不误。

内蒙古鄂尔多斯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布局建设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打造出一条东西长达400公里,平均宽度5公里的“光伏长城”。“光伏长城”项目基地分布在达拉特旗、杭锦旗等地,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容量,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生态治沙900万亩。宁夏中卫市抢抓“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机遇,稳步发展沙漠光伏产业,探索实施“林光互补”“草光互补”“板下经济”新模式,建成新能源发电项目117个,装机容量达到1017万千瓦。新疆和田打造“沙漠+新能源”发展样板,开展中广核和田洛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在推进项目建设同时,结合各地州工业基础条件,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精准发力,结合新疆“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助力当地产业链升级。

沙产业增绿富民

“三北”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实施精准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治理机制,繁荣生态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新疆于田加强与企业的配合,引进瑰觅生物等龙头企业,投资种植肉苁蓉、玫瑰花等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植物,推动产业发展与防沙治沙融合,已带动周边8个乡镇、5400余户农户种植玫瑰花,每年解决本地临时用工23万人次,带动周边2万余名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县工业园区附近10万亩肉苁蓉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带动本地群众稳定就业2600余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季节性用工2800余人,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采取“基地+企业+农牧户”的模式,建成百万亩梭梭人工林基地,在梭梭林嫁接肉苁蓉5.1万亩,年产肉苁蓉20万—30万吨,受益农牧民120人,户均增收3万元。宁夏平罗县打造绿色生态沙产业,建成河东万亩沙漠瓜菜产业园区,培育出沙漠番茄、西瓜、苹果、供港菜等10多种特色沙漠瓜果蔬菜品牌直销珠海、深圳、香港,年产2.4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河北平山等县区推广栽植酸枣等生态经济林约1.3万亩,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约2400个。

生态旅游添绿生金

随着“三北”地区环境的不断改善,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环境改善的正向演替。

宁夏中卫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沙坡头沙漠旅游资源,结合黄河自然景观,打造特色旅游新模式。今年“五一”假期,中卫全市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游客旅游消费达7.32亿元。陕西渭南重点发展沙漠旅游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沙苑景区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山西忻州以沿黄河、长城两条公路为轴线,聚焦增绿与增收、增效、增景相结合,打造黄河岸线、内外长城沿线集生态、景观、康养融合发展的“生态廊道”,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辽宁彰武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特色农业,打造美丽乡村、旅游观光带,今年已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王召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