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保护档案:华阴市云门晋柏,属侧柏,别名扁柏、香柏。树龄1700余年,树高10.5米,胸径1.41米。生长在西岳华山脚下华山镇云台路华山中学门口,古树名木特级保护等级。树旁有一口八角井,被称为“云门池”。池右原置一石,人称“一柏一石一眼井”。奇石后遭毁废,唯晋柏古池犹存。
图片
华山脚下,玉泉路北端,云台路边,华山中学门口,一棵千年古柏虬枝峥嵘。
盛夏的烈日下,一半枝丫枝繁叶茂,绿叶如盖,洒下大片清凉。一半虬枝粗干,苍劲有力,直冲云霄,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冠顶半是虬枝半是绿。树干倾斜,皱裂的树皮宛如奔腾的流水倾泻而下。树根掩映在围栏之中,偃卧于云门池畔,宛如老者说古。
树是何人所植?树旁枯井奇石为何?千余载岁月又曾经历过哪些传奇?走近古柏,探寻答案。
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弘农郡太守魏君实率领众人,在连通西岳庙至玉泉院的道路两侧,种植数千株柏树,全长大约7200米。
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西岳山神的庙宇。华山是中国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封建帝王还是平民百姓,来来往往会有多少人怀着对山神的敬畏,从古柏树旁走过。
经岁月更迭,载人世悲欢,一路柏树常青,一路香火绵延。如今,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雨雪,曾经的道路已经消失,路两侧的数千株柏树,只剩下这么一株,故称“晋柏”。
为何独独只剩了这一株?也许是因为脚下的云门池滋养,又或许是因为一旁云台观的神灵庇佑,让晋柏也已修道成仙。
云台观始建于魏晋时代,南距华山峪口约一公里。据《南轩记》载:“古明堂地,老子之徒始占为观。”古代帝王来华山巡狩祭天,由于山高路险,所以无法登山时都要到这里看一看。历史上这里曾是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
旺盛的香火缭绕树端,古柏始终郁郁葱葱。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焦道广的道士居住在华山云台峰(即北峰)上。传说他已修炼成“避粒餐霞”之术。人间吉凶,天下大事,他全都知道,常有三青鸟报幽然之事。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听说此人,为求长生不老,随即下旨求其仙术,并亲自来到华山。由于那时山路行走极为不便,于是在山外划地五百亩,大兴土木,为焦道广建造道观,“以便延问其仙术之异。”建成后,焦道广便由云台峰移居于此。北周武帝赐额“云台”。
云台观院墙基本为正方形,建有三门,门上均有房屋,建筑形式类同城墙。里边有十几个小院,建筑都非常雄伟,主要建筑有无量殿、三官殿等30余座。在云台观墙外,有一口八角井,被称为“云门池”。在云门池的西侧,有一块奇石,被称为“云门石”。
风起云涌时,古柏是历史的见证者。明末清初,昆山顾炎武为抗清复明奔波一生,晚年隐居华阴潜村王宏撰(关中著名学者)家。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在云台观内修建了朱子祠。朱子祠建成后顾炎武就移居祠中。并为祠中殿题联:慨声教之未加,一统神州,有待百年之治;睹威仪之如在,重开圣学,无惭三代之英。
时光回溯,恍如见到了当年在冷冷的旷野中,晋柏下,顾炎武与挚友王宏撰在品茶论道。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汲云门池水,煮茶论英雄,胸怀凌云壮志,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宏音。
风平浪静时,古柏是文脉的庇护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华阴知县姚远在此开辟云台书院,云台观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郁。民国时期,在这里设云台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华山中学,为华阴县(今华阴市)第一所高级中学。1985年,云台观仅存的一座三清殿,被移至玉泉院下的文教招待所。
历经千余载风霜雪雨,云台观里的法铃声早已被朗朗读书声取代,云门池虽已干枯,晋柏却依然倔强矗立着。他粗壮的枝干缠满了岁月的皱纹,一半枝干好像早已枯死,在劲风中伸展着风云变幻的历史造型。但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却又在不知不觉间,倏然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迎风舒展,恣肆飞扬。
徜徉在西岳庙与玉泉院往来的路上,停留在晋柏身旁,凝望崇山、古庙与老树,悠然神往,曾经的古道上车辚马萧、游人如织之景犹在眼前。
穿越千年烟雨,古柏迎风屹立,在岁月的迁延中,静观人间传奇,诉说历史沧桑,见证着新时代的繁华……
渭南日报记者 史王萍 董献军 通讯员 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