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 正文

唱响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29 09:32

——潼关县以加快“创森”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史王萍 董献军

奔腾黄河,从潼关拐弯,一路浩荡东流入海。

潼关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渭、洛三河交汇处,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了完整而鲜活的生命系统,同时承载着黄河、秦岭两大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潼关县如何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已成为全县上下自觉探索实践的一道紧迫现实命题。

寒冬时节,记者在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看到,天鹅展翅,千鸟竞舞。台塬沟壑区,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全部披上“绿装”。中心城区,岳渎公园、明德公园以及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让群众“推窗见景、移步进园”。黄洛渭沿岸,“两屏护水、一廊融通”的美丽绿色生态廊道正在形成……

这一幕幕赏心悦目的美景,凝聚着潼关人民铆足力气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决心。守护好黄河母亲河,当好秦岭卫士,用绿色行动讲好黄河生态故事,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华夏金城唱响。

生态优先,密织黄河立体保护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启动规模空前、力度空前的绿色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

绿色发展,规划先行——潼关县紧紧围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可行性论证制定出台县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林业专项规划》和《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性详细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设立警示牌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深化强化秦岭生态植被保护、持续加大湿地恢复和湿地公园建设工作,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厘清了路径。

生态整治,铿锵有力——秦岭潼关段东起豫陕界西峪,西接华阴蒲峪,面积约162平方公里,是国家黄金重点开采区。由于粗放开采,对生态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存在诸多地质灾害隐患。潼关县坚持专项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控“三管齐下”,实施项目化管理、强化刚性约束、坚持协同推进多措联动,始终把造林绿化、封山禁牧、矿山复绿和非法占用林地治理作为最大政治责任。累计恢复绿化秦岭区域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力呵护了大美秦岭,护牢巩固了“中央水塔”地位。

湿地保护,雷霆出击——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东西长约21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总面积2827公顷。整个湿地范围芦荡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285种,鸟类144种,湿地湖泊10余个。潼关县以制止、查处开垦湿地河滩、非法占地、非法狩猎等行为为主题,清理恢复湿地面积1万余亩,累计成功救护受伤受困鸟类50余只。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堤顶及沿岸进行绿化美化,共栽植各种绿化苗木1万余株,绿化河堤4.2公里,完成黄河西岸防护林带面积1120亩,着力把潼关湿地打造成沿黄流域的“生态明珠”。

一批工矿企业关改搬转,一个个生态隐患得以解除。从农业到工业,从黄河岸线到支流,从沟壑台塬到田林山间,从当前开建的项目到管长远的制度,潼关县正密织黄河大保护立体保护网。

全域推进,黄河不仅要绿起来还要美起来

尽管已是寒冬,黄河岸边,潼关县秦东镇北水关义务植树基地朔风凛冽,护林工人刘建中没事就到基地转悠。他告诉记者,以前一天最多能栽200棵,现在一天只栽七八十棵。

“为啥?”“标准不一样了嘛。”刘建中说,以前只看重数量,现在有一套严格标准,“这里是沙土地,保水能力差,挖的树坑必须深50厘米,直径必须达到60厘米,不同树种的间距也有严格规定,栽上后必须马上浇水覆土,这样存活率才高。”他说。

潼关县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监理员王宪说:“从苗木的选用、种植,到后期管护,我们都会在现场进行严格管理。”

“不仅要绿起来,还要美起来。除了常绿树种,我们还引进了连翘、美人梅、金叶黄杨、红叶石楠等彩色树种,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扮靓陕西‘东大门’。连翘等经济林树种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潼关县林业局局长陈光明说,“以前是‘有粉先搽脸上’,用有限的资金在沟沟坎坎上种植侧柏、刺槐等树木。现在,针对缺行断带、退化低效林多且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我们坚持系统治理,全域推进。”

“潼关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句调侃道尽曾经多少无奈。潼关县由南向北分为秦岭山地、沟壑坮塬及河岸滩涂,山高坡陡,峰峦叠嶂,岩石裸露,土层浅薄。黄土残塬沟壑区塬面被820余条干支沟切割,共有林地37.5万亩,造林任务繁重、难度较大。对此,潼关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秉承“生态立县”策略,依托国土绿化重点项目,迎难而上、大规模、全覆盖、高标准可持续深入开展绿化造林工作。

在全覆盖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上,潼关县以“五朵金花”为主题,集中栽植桃花、梅花、海棠花、樱花、玫瑰花花色苗木,重点提升秦东镇四知村桃林寨桃花、港口社区梅花和海棠花、桐峪镇上善村和太要镇秦王寨社区玫瑰花、城关街道办庆丰村樱花。目前,14个森林乡村绿化美化任务全部完成,秦王寨社区、上善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切实加快了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有力推进了乡村生态振兴,有效提升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镇的底色和成色。

路域环境全面提升。以县城为中心的“五纵九横”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潼关县所有道路高标准完成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建设;以潼洛引线、310国道、北赤路、西潼高速、黄金路、工业园区路等6条75公里道路绿化美化为先导,对全域主要道路实施绿化提升改造工程。河堤路、潼港引线、工业园区道路,310国道、黄金路、黄河大道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成为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切实增强了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指数。

同时,潼关县先后积极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秦东镇北水关义务植树基地,实施黄河南岸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项目。目前,已完成潼洛川沿线2万多亩坮塬退化林修复补植补栽任务,绿化美化河堤8.2公里,建设黄河西岸防护林1120亩,水岸林木绿化率达92%。潼关县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6.3%提高到46.23%,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出门见景,共建共享绿色生活

“现在家门口有了明德公园,街头巷尾还有一些小公园,我们散步休闲方便得很。”近日,沐浴着暖阳,在潼关县城区明德公园里刚跑完步的张荣荣自豪地说,“我们潼关公交还免费,想看黄河远景了,直接坐公交车去岳渎公园逛。”

潼关县明德公园(城北生态公园科普基地)以绿化种植为主,穿插体现军事、关隘文化。黄河老腔广场、潼关八景墙、廉政广场、文化长廊、四知亭、军事文化墙等景观,传承了潼关地方特色文化,对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品位,推进旅游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2023年公园建成开放后,以前很少运动的张荣荣每天在公园里坚持跑4圈,短短三四个月,瘦了20多斤。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公园,每一圈是800米,走多少路,消耗多少热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非常贴心,没有比这更适合锻炼的地方了。”

群众享受绿色健康生活的背后,是潼关县倾力城市深绿化,打造“十里画廊·慢游潼关”生态景观的全域行动。

目前,潼关县城东紫云阁公园、城西添景苑、城南水利风景区、城北岳渎景区、城中明德公园等5个城市生态公园建成并向群众开放。县城周边的洪水沟、列斜沟、东沟三条沟系全部绿化,共建成防风林带23公里,人均公共绿地11.28平方米,“十里画廊·慢游潼关”坮塬绿化全部完成,日趋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为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同时,以打造“七彩坮塬、五朵金花、潼洛花溪”为主题,潼关县不断增加色彩植物数量,与现有树种形成条块相间、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提升“七彩坮塬”,装扮靓丽陕西东大门。截至目前,西潼高速、潼洛川沿线2万余亩绿色坮塬退化林修复补植补栽任务全部完成,共栽植连翘、山桃山杏、元宝枫等各类乔灌苗木109余万株,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呈现出“万塬红遍 层林尽染”的醉人美景。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唱响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只有进行曲,没有休止符。伴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潼关县将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全力以赴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